简体中文 English

国内医疗器械投资攻略

发布日期:2013-06-01

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过去十年增长了将近5倍,平均每年20%多的增速,特别从2003年到2009年,其复合增长率为28%,位居医疗行业之首。仅管如此,目前,我国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消费比例为1:10,而发达国家该比例已经达到1:1,这说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较大缺口,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。“这个行业很有特点,没有经过充分的产业整合,也没有太多非常有实力的企业。行业集中度非常低,因此,既有需求增长的机会,也有结构改变的机会。”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表示。 此外,进口替代也是这个行业价值增长的动力所在。

中国目前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普遍是中端、低端的产品,高端医疗器械仍以进口产品为主。“若能实现高端产品的国产化,一方面促进了竞争,另一方面,国产会比进口产品的价格便宜三分之一到一半,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。此外,中国企业在国内的营销能力的确强于外国企业,本土化优势更明显。”奥迈资本高级投资经理黄昕告诉《融资中国》记者。因此,国产医疗器械向高端领域渗透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 “我们现在看到60%的中国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还是80年代中期的产品,这有一个很大的机会就会把它替换掉。”中金直投董事长陈十游表示,“从出口角度,器械相对于药品会容易一些。” “做药的时间比较长,从产业链的角度,一个药品从研发到上市相对于器械会长一些,这与基金的规模、投资年期都有关系,我们考虑器械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市场需求大,二是对投资期的要求相对较短。”千骥创投合伙人刘华涛告诉《融资中国》记者。 在这样一个被诸多发展动因所推动的行业中,有眼光的投资机构必然能够分得一杯羹。黄昕认为:“在目前被进口产品垄断的领域里面,未来可能出现能够与进口产品竞争的黑马。例如人工耳膜、植入性的神经系统刺激装置、心脏起搏器等领域。起搏器被认为是医疗器械里面难度最高的。对技术和稳定性的要求不是一般企业能达到的。” 此外,在医疗器械中,另一个充满机会的是诊断试剂领域。黄昕告诉记者:“中国的诊断体系与美国完全不一样,美国是以第三方实验室和医院自主实验室为主体的模式。所有普通检查都是放在第三方实验室做,所有非普通类的检查才是大的医疗中心自己做。但在中国,第三方实验室的规模较小,且检验在目前对医院来讲是收入和利润很大的一个来源,医院不管高端的还是低端的检查都自己把着。这种情况下,中国所有检测的东西都要做成试剂化、规模化,因为要卖到不同的医院去,让所有的医院都能通用。而在美国只要实验室自己的体系能用就行了。

因此,相对来讲,中国对试剂的要求会比美国高。而很多进口设备目前也已做成了开放平台,国产试剂可以在其上使用。”因此,国内试剂企业的发展前景较好,但这个领域国内企业之间、国内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竞争都较为激烈。“生化试剂由于技术壁垒较低,进口产品基本被国产试剂替代了,但这块已经没有利润可言;国外厂商固守的是免疫诊断这一块。在该领域,国内尚没有一家企业能做到技术上的突破;而在分子诊断领域,要将产品规模化、试剂化,国外厂商也并没有经验可言,中国企业很有机会。”